(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浙江一位小学生陈一逸,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是个动物迷。去年2月,他在预习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书时,发现《鹿角和鹿脚》这篇文章的配图和内容不符合。于是,陈一逸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信,认为配图用梅花鹿不合理,希望出版社换张更合理配图。去年5月,出版社回信说:寓言故事往往不是写实的,其中出现的动物及相关情节,不一定要视为生活真实。
《鹿角和鹿脚》这篇文章选自《伊索寓言》,文中主角是一头鹿,它遇到了一只狮子。文章的配图画的是一头梅花鹿,可梅花鹿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俄罗斯东部,不可能和生活在非洲大陆的狮子相遇。检索资料后,陈一逸认为,能和狮子相遇的,很可能是印度豚鹿。也正是文章配图的张冠李戴,让陈一逸萌生了给出版社写信的想法,希望文章的配图和内容相统一。
虽然出版社在给陈一逸的回信中已经就“配图和内容不符合”问题作了说明,但是即便是寓言故事,只有插图和内容相统一,且不违背自然科学的基本常理,寓言故事才能更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这学期开学后,陈一逸发现,《鹿角和鹿脚》这篇文章的配图真的改了,虽然小鹿还是原先的小鹿样,但原梅花鹿身上特有的白色斑点不见了。这种改变是不是陈一逸的功劳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一名小学生,他身上的质疑精神值得肯定。
在我国,学生课本属于权威教材,每一篇课文或每一章节内容,在编写审核校对等多个环节上,都有专家学者层层审阅、严格把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不敢说万无一失,但是想挑出教材中的错误,的确是难上加难。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面对教材时下意识选择了被动接受,眼光也不再锐利。但是,小学生陈一逸却不一样,即便是面对权威教材,也勇于大胆质疑,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教材本来就错误极少,因而对相关内容提出质疑,需要的可不只是勇气,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否则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就拿《鹿角和鹿脚》这篇文章的配图来说,不要说作为一名小学生,即便是从教多年的老师也很难发现其中的破绽,因为很少有人知道“梅花鹿不可能与非洲大陆的狮子相遇”。而动物迷陈一逸之所以一眼就发现了问题,完全得益于扎实的“基本功”。
教材编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但是即便如此,也难免会出现百密一疏的情况。近些年来,陆陆续续有学生对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瑕疵进行了指正,不少意见或建议已被采纳,这对于维护教材的权威性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像陈一逸这样的小学生,敢于对教材质疑,不仅说明他们有勇气有见识,而且说明他们身上具有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