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社会上掀起关于实行农民工“月薪制”的讨论。有人认为,让农民工像上班族一样每月领工资,可以更好保障农民工权益,有助于解决工资拖欠的问题。也有人认为,建筑等项目制行业有特殊的资金周转方式,实行“月薪制”虽然会给农民工带来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负担。
当前,已有部分企业在试点实行此模式,却给出了两种方案,要么按照之前一样领“坨坨钱”,要么领月薪,但一年算下来会比之前少许多,这样能减少企业周转压力。在领不到钱与少领钱的两难抉择下,许多农民工依旧冒着风险选择了旧模式,这从根本上说明,仅靠农民工“月薪制”来解决欠薪问题走不了、行不通。
农民工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在建筑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多个民生基础领域承担了主要角色,全面保障这一群体的权益,是推进社会稳定的必做题,更是充沛社会发展活力的多选项。推行农民工“月薪制”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能及时兑现待遇,大幅度提高农民工平时生活质量。但却忽略了一个根本事实,即,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的目的是多挣钱,企业雇佣农民工的目的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产出效益。双方都是经济舞台上的焦点,且目的都是为了“自利”,若单单只为了一方说话,不仅不能实现为其说话的初衷,还会挫伤另一方的积极性。
用“月薪制”来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虽然并不可靠,但从局部上来说却有可取之处。比如,运用分批付款的形式来降低农民工欠薪风险,推动企业与农民工达成关于薪资运行模式的共识便于后续工作开展,给予企业资金问题更多重视等等。但归根到底,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需要一手抓企业健康运营,一手抓农民工权益维护,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政策作为市场的宏观调控者,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润滑剂”“连接桥”,更应该彰显担当作为,在保障双方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两者共赢。
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的关键在于把握需求。对于农民工来说,就是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将已被生产出的劳动产品销往市场,并得到合理的利润,表面上来看是一种简单的经济互换模式,其实背后需要强大且健康的经济运行作为支撑,既要保证群众购买力与消费力,又要保证企业产品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要精准把握农民工需求,开通意见“快车道”,以线上收集和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用心倾听收集一批意见,以走进去沟通与请出来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大力解决一批关于农民工薪资纠纷问题。要精准把握企业需求,洞察市场发展的时与势,用好宏观调控手段,出台补贴福利政策,特别是在拖欠薪资这一问题上要注重企业感受,为企业考虑,尽可能以政府力量分担资金压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