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月2日,来自广西防城港的冯先生,到江阴市旅游。当天,他和朋友一起出门准备找地方吃饭时,听见不远处有一群人过来呼救,说有人落水。同行者中只有他一人会游泳,他也没有多想,就跳下去把人救了上来。这种在寒冬中跳水救人的行为,本来是一种见义勇为,应该受到人们的称赞,然而,冯先生救人的视频传出后,有网友却对他的穿搭热议:染着红头发、有文身,一身红衣服、红袜子,不符合一般英雄的形象……
因为文身与染发,而质疑见义勇为,这显然失之偏颇。俗语说得好,英雄不问出处,文身与染发,又岂能成为见义勇为的对立面?如果这种观点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在助人为乐之前,每个人都要考虑自身的外在形象,那么,颜值不高者,衣着不鲜者,是否也就不能参与见义勇为了?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外在形象原本就是见仁见智,而没有一定的标准,硬是将外在形象视为见义勇为的标准,这不仅伤害了善心,更会导致以貌取人。
应该说,这种以貌取人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而同时我们也应注意的是,以貌取人,往往会犯下种种错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样的事例,已经发生了许多许多。几天前,一个拾荒老人就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再次看到善良与外表毫无关系。面对超市门口突然掉落的牛奶,这个拾荒老人随手捡起并放归原处。而如果我们平时较为关注相应平台,也会发现,“说最狠的话,文最凶的身,却是做最温柔的事”,这样的现象,也是时时发生的你我的身边。同样,衣着光鲜者、“造型”亮眼者而做出一些令人不齿之事的,也不是没有。凡此种种,都一再说明,将外表与善心相联系,如果不是极其幼稚的表现,那就是刻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习惯对他人指指点点。
事实上,不要说外表与善良之间根本就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便助人为乐者与见义勇为者此前确实“行有污点”,那么,其助人为乐与见义勇为的表现,也不能因为前期的不良表现而完全抹杀。桥归桥,路归路,过是过,功是功。如果因行为有污点而彻底抹杀其助人为乐与见义勇为的表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古训?
文身与染发,在特定环境下,确实不太适宜,但这不是我们否认他人见义勇为的理由。因此,对于这种吹毛求疵的言行,整个社会都必须予以有力的回击;同时,这更需求相关部门能够客观评价当事人的行为。如果事实确凿,那么,该表彰的就必须旗帜鲜明地表彰。唯其如此,才会激励更多的人,乃至每一个人,都敢于、乐于见义勇为,而不会因为外在形象缩手缩脚;而任何一次在该出手时却缩手缩脚,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