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今年五一假期前后,不少游客带孩子来上海游玩时,慕名前往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名校,想让孩子进校园看一看,领略一下大学文化。可保安不让进,理由是校园目前并未完全对外开放,只限校友、师生亲友以及公务往来人士等入内。疫情影响已结束,大学校园还是拒人千里之外,令人不解。有游客发现,闲鱼平台上,上海多所大学均有“门票”在售,帮人进校园俨然成了一些人的“生意”。
公众对高校的期待是什么?当然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除此之外,对于那些依然延续“疫情围墙”的高校,公众则期待他们能随着疫情放开而敞开胸怀,再次对社会全面开放。
大学敞开校门,有其不容忽视的必要性:首先,高校是人们心中神圣的地方,是中小学生心目中的象牙塔。很多家长想带孩子进入高校,让孩子感受一下大学的文化氛围,进而鼓舞孩子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激励他们将来成为高校的一名学子。
其次,高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操场等公共设施,不仅能满足校内学生的使用,还能在节假日、双休日或学生上课的时候,满足社会人员的错峰使用。高校资源共享,能为社会人员提供学习、锻炼的场地,物尽其用,这是一笔可观的资源财富。
再者,有些大学本身就是著名景点,有着独特的风光,是游客青睐的游览胜地:比如以樱花而闻名遐迩的武汉大学;比如依山傍海,内拥芙蓉湖的厦门大学;比如诗情画意、建筑精美的苏州大学。这些大学风景秀丽,作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如此珍贵的旅游资源,不对公众开放,难道不是一种浪费与辜负吗?
诚然,高校向社会开放,会带来一定的管理困难,但这不应成为高校在开放层面上故步自封的借口。窃以为,高校可以通过更精细化的措施,降低管理成本,而不应一刀切地禁止外人入校。一些高校一刀切地“闲人免进”,却并没有完全杜绝无关人员入校,反倒让黄牛钻空子,衍生出“付费带逛校园”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大学的开放对于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来说,是双向受益——社会能公平地享受高校资源和便利,而高校则可以在开放校门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融入社会。因此,政府曾三令五申地鼓励各地高校开放,拆除“人为围墙”,让校园内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体育设施等,与社会共享。
疫情已经过去,我们的生活早已恢复正常。高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开放,这本是应有之义,也是公众的期待。但愿那些还没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别让公众的期待等太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