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时下,“不犯事也不干事”“不碰红线也不就高线”的干部在基层仍不鲜见,以往的干部考核和监督手段对其难以奏效。2022年以来,江苏、浙江、河南等地曾组织评定“躺平式”干部,推动干部队伍“站起来”“跑起来”。
干部,首先是干字当头,选择守着纪律红线过日子干工作,怕担责做错事,怕创新背黑锅,也是一种不作为的懒政。躺平问题不仅极易影响干部整体干事创业氛围,还易成为单位与干部个人,干部与干部等各类矛盾激化的导火索,甚至还出现了“一传二、二传三”的传染现象。如何解决躺平现象,让干部真正“不敢躺”“不愿躺”“不能躺”,是困扰诸多地方的难点问题。
出现躺平问题,责任在谁?有基层干部反映,基层事务多,上面追责问责压力大,抱有“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避责心态,实则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有的反映,当前的工作形势对干部并不友好,单位晋升机制不畅通,使一些基层干部个人价值难体现、工作心态常失衡、干事热情渐消磨,同时部分地方为解决干部年龄结构偏大问题,倾向于任用年轻干部,超龄干部很难晋升,前路迷茫,便选择了躺平。
先让躺平干部“站起来”,就要让干部“红脸出汗”。要把躺平干部评出来,选出来,针对性拉出来晒一晒、露一露,推动干部自身心态转变,实现从选择躺平至羞于躺平。要解决好定性与定量的问题,以在岗不在位、出工不出力,消极应付、得过且过等情形为定性标准,以群众推选多少、单位评议多少、组织评定多少为定量标准,把躺平干部“挖”出来,“展”出来,充分发挥警示效应。另外,要坚决避免评比活动成为权利“变现”的灰色空间,要找到解决躺平现象与协调干部关系之间的连接点、平衡点,打击“关系不好就投谁”等扰乱行为,做到真评、实评。
要实现常态化,必须要有后续管理做支撑。一方面,要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干事环境,用好提拔晋升这一根本途径,把经济建设、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奋斗在一线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警惕唯年龄论、唯学历论等“一刀切”现象,让敢干、敢想、敢为的非结构性干部有盼头,最大限度激发其活力。要建立合理且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关怀力度,为其松开手脚卸下负担。另一方面,要给足“躺平者”成长空间,建立躺平纠错领导小组,积极为其提供改正机会与平台,以问题为导向,由组织认定整改完毕后可申请销号并给予正面声明,调动干部奋起直追的积极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