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公司规定不接董事长电话1次罚1万#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据悉,贵州贵阳的吕女士去一家初创型公司试岗,第一天发现该公司现行奖惩制度中有多条罚款制度。其中一条规定,董事长、总经理只需要发现一个电话不接或超过一个小时不回复,发现一次罚款10000元。
从当事人提供的截图上看,该制度中除了有董事长、总经理只需要发现一个电话不接或超过一个小时不回复,发现一次就罚款10000元的规定之外,副总经理、各部门总监、各部门经理只要发现一次一个电话不接或超过一个小时不回复,也将分别罚款5000元、1000元、500元。并且,当天罚金未到账的话,还会被双倍罚款。仅仅是一个电话未接或不回复,竟然要被罚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这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至于这家公司出台这样的奖惩制度,究竟是针对公司管理者还是一线普通员工,从当事人提供的截图上并没有看到具体说明。但是,不管是针对谁,这样的惩罚措施都极不合适。从小的方面讲,为了避免被罚,员工需要紧绷神经,容易加重职场焦虑情绪。从大的方面讲,用罚款代替管理,让员工缺乏归属感,也使企业缺少了人情味。这些或许也正是网友调侃,“我一眼就看懂了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想维持正常的经营秩序,促进健康稳定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显然不行。但是,在现实职场中,一些企业总是喜欢以罚代管,认为罚得狠就意味着管得好,而这恰恰是当下一些企业管理者的认知误区。而且,企业制定奖惩制度,也应该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才行,企业管理者想怎么定就怎么定,这不合规也不合法。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罚款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是一种法律行为。依照《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财产的处罚只能由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且应严格依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执行。同时,现行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中也并没有赋予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拥有罚款的权利。也就是说,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并不是执法机关,只有经营决策自主权而没有行政处罚权。所以,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动辄向员工“开罚单”都是一种高高在上,漠视员工权益的职场霸凌行为。
“公司规定不接董事长电话1次罚1万”看似一件小事,但是类似这样的小事从本质上看并不小,而且在不少企业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当罚款成为企业管理的代名词、成为管理者“对付”员工的杀手锏、成为“创收”的新亮点,最终受伤害的不只有职工的权益,还有健康的职场生态。因而有关部门要明示企业权力边界,畅通信息来源渠道,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对职场霸凌行为及时亮出红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