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一人一方,‘定制’专属你的美白霜。按你的要求,解决问题。”某购物平台上,一位主播这样介绍其销售的“私人定制”化妆品——美白霜。该主播卖力推广的美白霜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即“特”字号化妆品。此类化妆品主要包括美白、祛斑、染发、烫发、防晒5大类,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检验,获得“特”字号之后才能出售。
作为一个颇有诱惑力的概念,“私人定制”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众多产家、商家及相应主播的“杀手锏”。因为它切中了眼下消费者追求个性、时尚的心理,而且,仅仅听着这一概念,就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档次感。这对于许多特别“爱面子”的消费者而言,无疑又是一只“杀手锏”。多“锏”齐下,“私人定制”也就慢慢泛滥了。
而“泛滥”的结果,往往就是“成灾”。这在“私人定制”的化妆品当中,表现得就是相当“扎眼”。虽然一些主播以“私人定制”而将某些化妆品吹得天花乱坠,但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宣称“私人定制”的“特”字号化妆品在网购平台和一些直播间异常火爆,卖家通过定制化的方案、有针对性的配比以及所谓的惊人效果,让买家“激情”下单,而至于其是否获得相关的行政许可检验,很多卖家却装聋作哑。
谁都清楚,卖家此时的装聋作哑,显然就意味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了。而化妆品,因为直接与皮肤接触,一旦无法保证其质量,那在美化自身的同时,也就必然损害身体健康。而这样的案例,已经发生多起。而这也正是我们出台《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原因所在。针对网络平台中“私人定制”的化妆品泛滥的现象,只有加强监管,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这就需要相应的监管,必须及时跟进,而不能滞后,更不能存在“真空”状态。当然,这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不过,也并非束手无策。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税务部门的做法,利用大数据,发现偷税行为,并及时作出处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网络为“私人定制”的化妆品泛滥,提供了可乘之隙,网络同样也为我们加强监管提供了可靠保障。更何况,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强调职能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作为消费者,也必须“多长一颗心”。一味地相信卖家天花乱坠般的宣传,本身就有“缴纳智商税”的可能。“私人定制”的化妆品固然高端大气,但其安全性却是没有保障。而一旦因为质量存在问题,那么,“破财”是小,“伤身”就可怕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让自己变得“美美的”,我们更有责任让自己活得健健康康的。